欢迎来到院校库!
兰州大学“复杂环境与介质相互作用力学教师团队”是长期坚持在教研一线、扎根西部的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教学名师周又和教授的领衔下,先后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研究团队、国家教学团队、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国家111引智基地团队等。团队现有教授1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副教授7人。团队长期秉持立德树人育人理念、以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团结奋进、甘于奉献,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在超导电磁固体力学、风沙(雪)环境力学等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特色研究领域国内主导团队,为提升我国应用水平和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师德师风
兰州大学力学专业创办于1958年,是我国理科力学专业办学最早的高校之一。长期以来,教师团队始终坚持师德师风建设为基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高等教育方针。(1)扎根西部奉献教书育人事业,是兰大精神“坚守、奋斗”的典范。学科带头人周又和、郑晓静先后从华中工学院学习任教9年后,来兰大跟随叶开沅先生深造,获博士学位后一直扎根西部,从事科研教学三十余载,带领几代人坚守奋斗不息;(2)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作用。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基础扎实、勤奋实干的突破能力,广受学界赞誉,一批学生得以成长并留在西部成为科研院所中坚力量;(3)团队成员在为人师表、勇于开拓的乐教钻研氛围中快速成长,成效显著。团队负责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师德标兵、徐芝纶力学奖等,培养的团队骨干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3人、青年长江1人、国家杰青3人、优青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拔尖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兰州大学师德标兵多人等。
二、教育教学
树立教书育人是教师天职的理念,践行“四有”好老师的职责与使命。(1)将责任感与使命感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坚持教授、副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加强专业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2)依照专业和学科自身特点与认知规律,实施教研互馈促进,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将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各课程教学与研究生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数学及力学等理论知识,厚植基础并加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课程知识的历史脉络和科学精神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敢于创新的干劲和增长善于突破的能力;(3)建设适应新时代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精品课程和教材。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理论力学》,省级精品和省级一流课程《计算力学》《流体力学》等4门次,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理论力学》、Springer-Nature出版《WaveletNumerical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Nonlinear Problems》等专著教材6部;(4)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专业与学科建设并取得优异成绩。力学专业先后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和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先后建成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力学一级省级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等;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以及多项教学改革项目等。培养的博士中3人获全国优博及优博提名、2人获中国力学学会优博、9人获甘肃省优秀硕、博士论文奖等。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全国和国际竞赛60余人、获各类奖项70余项。如近两届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中7人获甘肃赛区特等奖、2人获全国一、二等奖;在首次参加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中获团体及个人三等奖4项等。
三、科研创新
团队瞄准超导新能源材料应用的重大国家需求与沙尘暴重大环境问题,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并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1)创建了多场强耦合非线性力学理论。实现了支撑我国百余台超导磁体自主研制设计“零”的突破,以及沙尘暴中的风沙电及百平方公里沙丘场百年演化的定量模拟;(2)攻克多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制科学装置,填补了我国超导材料实验力学和沙尘暴风沙电测量的空白。成功研制了国际首台全背景场超导力学测试大型装置,发现了力学对超导性能退化的实验证据;自主搭建了青土湖沙尘暴野外观测站,首次发现国际上最高雷诺数达10的7次方的壁湍流及特征,开启了沙尘暴电结构的反演研究,开拓性地在国际上开展了基于多物理过程的高寒山区与干旱区积雪水资源时空演化的多尺度定量分析研究,在国际上形成了风沙环境力学的中国学派;(3)创立了求解非线性边值问题的通用小波方法和分场降阶迭代法。实现了复杂力学系统高精度定量预测,为强耦合非线性问题的提供了有效手段。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08,201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7),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和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等。3篇研究论文分别获IEEE超导委员会授予的最佳贡献论文奖(2008)和国际期刊IJSSD授予的Best Paper Award(2009),多篇论文被评选为Highlights paper;1项专利获全国优秀专利奖、4项转让企业、1项实验获建国家标准等。
四、社会服务
团队通过高水平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办学水平,并在服务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风沙环境力学研究方面,促进了防沙治沙工程、国防建设和高寒地区水资源科学评估等,如设计的塑料方格沙障在甘肃民勤防沙治沙工程中得到应用,有效地节省了材料与人工费用。相关成果在发展中国家院士大会上做邀请报告,被肯定为“来自于中国兰州大学的中国科学家郑晓静发现了用以预测沙丘场形成与发展的一数学模型,这一应用于地球上沙漠地带的沙丘场模型能给出针对沙尘暴与沙漠变化的村庄防护的更好战略决策”;对我国航天三院某国防产品的“故障归零”提供了直接支撑;有关粉尘扩散的研究成果被包括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在内的相关单位认为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所设计的兰新铁路挡风墙被国家铁路部门所采纳,建成后效果良好;为全球最长的途经沙漠的高速公路设计出防沙、治沙工程的优化应用方案。同时心系地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以风沙环境力学和干旱区积雪水资源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积极为甘肃省的发展建言献策,所提出各类咨询报告与建议分别得到了包括省委书记、副省长等领导的批示,并督促相关单位采纳落实建议。在超导电磁固体力学领域,研究成果已在国内13 家单位应用后取得重要成效。如支撑了中科院近物所124 台超导磁体的成功制备和50 亿元的多台大型装置进入研制,应变检测的“高精度“、成为“加速器磁体的重要检测手段”;论证的CICC 模式被首选为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的高场导体;发明的焊接工艺被西部超导公司应用后认为“解决了接头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难题及磁体运行不稳定困境”。此外,团队成员积极承担国内外学术兼职:3人次担任国际学术期刊主编、副主编,15人次担任国内外期刊编委,4人次担任中国力学学会专委会主任及副主任等。
五、团队建设
团队扎根西部,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1)面对地处欠发达地区的条件劣势,通过“自我造血”培养,历经20余载而形成,师资队伍梯队结构合理,实现了老中青结合、传帮带传统继承、新老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紧密结合特色研究领域,瞄准国际前沿与服务地区重大环境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近年来,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ITER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创新群体项目、重大科研仪器专项、重点项目10余项;(3)长期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教研互长的团队建设理念,凝聚了一支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形成了由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组成的老中青创新团队,所有成员都是在兰州大学培养和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