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力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已故著名力学家、教育家、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5位创办人之一的叶开沅先生创建。2005年6月,力学学科与地质工程学科、土木工程学科整合资源成立了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2005年底,依托力学学科为主申报的“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准建设。
力学学科历经60余载发展,先后培养出5位中国与外国科学院院士(包括兰大首位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中国科学院院士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郑晓静、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又和、南非科学院院士孙博华及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马巍),以及多位优秀国家级人才和杰出科学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等;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1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和全国师德标兵等。拥有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力学省级重点学科及甘肃省一流学科,力学一级学科硕、博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完整体系。建成一批优秀科研平台,包括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民勤野外观测台站等。
学科面向科学前沿及国家重大需求,在超导材料极端力学前沿和交叉领域及科学仪器研制、风沙(雪)环境力学和防治研究及时空有效性评估、复杂介质与环境非线性力学高性能计算等形成特色,独树一帜。近年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0项,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ITER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创新群体项目、重大科研仪器专项、重点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4部(包括Springer-Verlag出版2部),6篇论文获国际学术期刊奖励等。
学科拥有一支扎根西部、教研融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面对地处欠发达地区的条件劣势,通过“自我造血”培养,历经20余载而形成,师资队伍梯队结构合理,实现了老中青结合、传帮带传统继承、新老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6人次,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8人及国家、省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各1人,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2人、优秀奖2人等。长期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教研互长的团队建设理念,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教学团队、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
学科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力学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拥有力学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特色专业及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拔尖人才培养省级基地,近年来入选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一流课程4门。生源质量逐年提升,双一流院校生源占比80%以上。近四年培养研究生408人(获博士学位63人),获中国力学学会全国优博2篇,省优硕、优博5篇等。毕业生近一半留在西部并成为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学科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单位。超导力学、风沙(雪)环境力学研究均为国内力学界唯一主导单位,特色鲜明。超导力学研究成果促成了日本应用电磁材料与力学学会两度向兰州大学捐资设立奖励基金,以及国际ITER总部磁体负责人重视;风沙(雪)环境力学研究两次获批举办IUTAM高级研讨会及获美国Discovery频道专题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