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院校库!

咨询电话:
400-0966-658
当前位置:干部培训网> 高校干部培训> 兰州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966-658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导师论导】周俊林:主导与引导,行动与伴随

发布时间:2022-07-05 09:46:45    浏览次数:846    来源:兰州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966-658删除

一个特殊的机会,接到学校的约稿,希望能在“导师论导”栏目谈谈研究生培养的体会。说实在的,从那一刻起内心既喜又忧,甚至很惶恐。在这个栏目已发的稿件来自全国顶级科学家,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大师级人物,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学科学工作者,觉得自己太不够格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真是太荣幸了!不过作为一名具有15年带教研究生经历的导师,还是想谈一谈自己平凡而普通的经历和体会。



谈到研究生培养,每位导师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但总体我认为都是大同小异,只是各自侧重不同而已。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体会是:导师的主导和引导、学生的行动落实以及导师伴随学生一起做这三个方面甚为重要。

导师的主导和引导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始终如一的主导和引导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导师多年丰富的研究经历,已经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了一定的学术高度,学生在导师主导和引导下的研究工作将会更快地进入角色、状态和研究高地,我的研究生培养心得也是如此。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大学生,曾在基层医院工作过5年,在临床一线工作近30年。我边工作边完成了自己硕士和博士的学业,对临床医学有较深刻理解,也对临床研究有较深入的认识。我始终认为我们的研究要立足于临床实践,从临床问题出发,以临床问题的解决为导向的研究才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我前后有三个研究方向,神经系统肿瘤的影像学、能谱CT的临床应用及基于影像的肿瘤人工智能研究,这三个方向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的,其中神经系统肿瘤的影像学研究是早期的研究方向。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大家普遍觉得影像科就是拍片子,临床医生对影像科的诊断报告也只是大概看看而已,手术医生还是更相信直接手术探查看到的。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的进步,影像的能力在提升,但影像的诊断水平和评估能力仍不尽如人意,仍得不到临床医生更大的信任。直到我接触到脑肿瘤的时候,临床医生基本也是这样的思路。那时候我每天要做出几十个脑肿瘤的影像诊断,同时要去跟进每个病人的手术、病理以及病人后续治疗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了面临的临床问题。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是西部强大的临床学科,有充足的脑肿瘤病例,几乎每个脑肿瘤病例我们都有病理结果和临床结局的资料,这对我们提升对脑肿瘤的精准诊断和评估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是我们探寻脑肿瘤影像深层次机制的重要基础。我坚定了研究方向,主导和引导十多届研究生在这个方向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这十多年间,我带领我的研究生团队从脑肿瘤的精准影像诊断、肿瘤的分型、肿瘤的分级、肿瘤的细胞增殖与影像、肿瘤的血管增生与影像、肿瘤相关基因与影像,脑肿瘤的功能影像、肿瘤的分子影像、功能脑区与肿瘤的关系及肿瘤的预后及疗效预测等方面入手,对脑肿瘤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研究取得了成功,阐明了脑肿瘤影像征象的机制,实现了对脑肿瘤的精准诊断和评估,充分指导了临床治疗,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患者受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前后毕业了20多名硕博士研究生,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成果50余次在国内及国际学术大会交流,出版了《神经系统肿瘤影像与病理》、《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波谱诊断学》及《影像病例解读与分析》等专著,成果《脑肿瘤分级分型影像学研究》《脑肿瘤功能成像与精准诊疗的相关性研究》先后获得了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于在脑肿瘤影像研究方面的成绩,我本人也荣幸当选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影像学组副组长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影像专委会副主委。这些成果也许没有非常突出,但我骄傲的是团队从临床实际出发去解决临床问题,对影像提升脑肿瘤的诊断水平和评估能力尽心尽力,带给广大患者福音,这是我们临床科研的真谛所在。我也非常庆幸的是,我以导师的主导和引导为统领,带领研究生们坚定地沿着追求的方向走下来了,不去羡慕其它研究热点,踏实解决实际问题。不论是我个人还是所有经历过的学生都是欣慰和自豪的,都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学生的行动落实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生的行动落实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步步都要落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学生们的踏实行动是保障他们在科研领域成长的基础。记得我们在2012年新进了一台能谱CT设备,它与普通CT的不同是它可以发射高低能量两束射线,当时只是提到这可能对病变的显示有价值,但都不清楚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当时用CT技术诊断疾病主要依赖于病变的形态和密度的变化,如果二者之一没有改变,病变一般是显示不了的。如果能谱CT能够显示更多的信息,有可能大大提升影像诊断的能力,也可以大大拓展设备的使用范围、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我们开启了这项研究。我们安排研究生收集这方面的科研数据,从病人的接待、知情同意、筛选、扫描、重建、分析,一直到手术、病理跟踪及后续免疫组化,全程要求学生们跟进、落实、完成。组长给学生们分组排班,即使研究生不涉及这方面的研究也要完成数据的收集任务。


当时能谱CT设备还比较原始,由于要瞬间切换电压,设备产热很大,扫描几个病人后就会因为过度发热而停止扫描,只能停下来等温度降下来,常常几个病例就要做一早上,经常不能按时下班。近10年的时光,一茬一茬的研究生们坚持了下来,用扎实的行动换来的我们在能谱CT领域的研究成果。我们系统深入地对所有呼吸、消化及泌尿等系统的肿瘤进行了能谱CT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肿瘤的鉴别、分期评估、分级判断,以及能谱特征参数与肿瘤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同时对早期脑缺血、新冠肺炎、骨密度及骨强度等细微组织结构的能谱CT参数进行了对照分析,把能谱CT数据植入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模型来预测疗效和预后,充分揭示了能谱CT的临床应用价值,极大地拓展了CT应用场景,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这项研究过程中,先后毕业博硕士20多名,其中2018级博士研究生团队获得兰州大学科研先进集体,张文娟的博士学位论文《基于CT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的进展期胃癌预后预测研究》和张国晋的博士学位论文《基于CT影像组学预测肺腺癌EGFR分子分型的研究》荣获兰州大学和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周青的硕士学位论文《能谱CT在胸腺上皮性肿瘤WHO分型、Masaoka-Koga分期的价值研究》获学校和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多人获学校、省优秀毕业生及三好学生,8人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在全球最高水平的北美放射大会录用与交流20多人次,研究成果《能谱CT的临床应用及技术创新》荣获2021年度甘肃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专著《能谱CT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这项研究如同一个系统工程,在10余年中需要扎实落地每一步,我们的研究生们做到了,正是他们在研究中“靠谱”的行为保障了科研的最终完成,更是进一步让我们变成一个踏实的人。

导师伴随学生一起做科研

虽然导师在导,学生在行动,但导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成长的过程也非常重要。几年前,我们要做医工交叉的多中心研究,旨在开启肿瘤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的工作,我们面临要去学习一系列工科和数学的知识,包括图像勾画、特征提取、特征选择、建立模型以及验证等,更要查阅大量文献,还要与不同领域的合作者面对面交流,这些工作我都与学生们一起来做,一起来接受新的体验和考验。当然,每天早上我一定是准时到示教室,与学生们一起读片、解读和分析病例,探讨临床问题,几乎从不间断,这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我几乎从不缺席与学生们的科研小组会、大组会,从不缺席科学问题的讨论与争论,从不缺席开题报告中的尖锐问答,从不缺席在科研瓶颈时的“”突然闯入”,也从不缺席在毕业论文中的字斟句酌和精雕细琢,更不缺席在毕业答辩时的鼓励和骄傲。当然,我一定不会缺席与学生们一起踏春的欢声笑语,一定不会缺席与学生们在篮球场上的闪躲腾挪,也一定不会缺席在羽毛球场上潇洒英姿,更会一起享受运动场边粉丝们的尖叫……


我始终坚信身教的巨大意义,我要与学生们感受一起成长的过程,感受师生一起度过人生中一段美好时光的幸福。一起感受我们对事业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的热爱,我最大的愿望是要让学生们有一种感觉:导师就是他们将来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作者简介:

周俊林,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放射影像科主任,兰州大学隆基教学名师,兰州大学师德标兵,兰州大学萃英学者,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甘肃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咨询热线
400-0966-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