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院校库!

咨询电话:
400-0966-658
当前位置:干部培训网> 高校干部培训> 兰州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966-658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留学生在权威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留学生在权威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伴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每年都产生了大量的废旧轮胎。据报道,到2030年,全球废旧轮胎相关的碳排放量与煤炭的碳排放量将基本相当。为了保护环境,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土木工程师们开始了橡胶混凝土的研究,即用橡胶颗粒作为原材料,制备新型的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研究显示,橡胶混凝土重量较轻,抗冻融性、韧性等较好,但其抗压、抗拉和抗弯强度明显下降。基于现状,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留学生围绕提高橡胶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质展开研究,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国际期刊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

    查看详情

    2022

    10-27

  • 江西师范大学唐伟胜教授做客“外国语学院学术论坛”
    江西师范大学唐伟胜教授做客“外国语学院学术论坛”

    10月21日,应外国语学院邀请,江西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兰州大学外聘高级专家唐伟胜教授做客“外国语学院学术论坛”,在线做题为“物性及其书写方式”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高红霞教授主持,我校及多所兄弟院校师生近百人聆听。讲座围绕物性的言说和物性的四种叙述方式展开。唐伟胜从哲学入手,界定“物性”概念,随后介绍当前“物转向”背景下,由甘丹·梅亚苏、格拉姆·哈曼分别提出的“广阔户外”“面向物的本体论”的内涵以及比尔·布朗的“物论”,同时阐述了自己对物性的思考。最后,唐伟胜重点讲解了四种物性叙述方式:“无限隐退的物

    查看详情

    2022

    10-26

  • 致敬两弹伟业,献礼廿大盛会——兰州大学首获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
    致敬两弹伟业,献礼廿大盛会——兰州大学首获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京胜利开幕,也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纪念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了2022年度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评审结果,核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李姝阳申报的《基于辐照食品安全科普的动画短片设计与创作》获批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类项目,项目指导教师是吴王锁教授、潘多强青年教授、徐真副教授。这是我校研究生在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的首次立项资助。据悉,自中国科协发布《关于申报中国科协2022年度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的通知》以来,全国各单位积极组织申报,共收到320个高校及

    查看详情

    2022

    10-17

  • 兰州大学10位学子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兰州大学10位学子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近日,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指导,中国青年报社、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联合开展的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推报活动结果揭晓,兰州大学陈刚、伏娆、贾海龙、刘晓岳、范子宁、冯茹、郭佳丽、郭凌璇、韩世丙、石娟娟十位同学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获奖人数再创新高。据悉,此次推报活动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为主题,旨在树立当代大学生中热爱祖国、品行优良、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榜样,进一步用身边的榜样力量引领广大同学不断坚定理想、传承红色基因,鼓励新时代青年以青春之我践行“强国有我”青

    查看详情

    2022

    10-14

  • 兰州大学张东菊教授和第一医院心内科ECMO中心护理团队分获“甘肃省五一巾帼奖”先进个人和集体
    兰州大学张东菊教授和第一医院心内科ECMO中心护理团队分获“甘肃省五一巾帼奖”先进个人和集体

    近日,甘肃省总工会发布2022年度“甘肃省五一巾帼奖”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决定,50个集体、100名个人获得“甘肃省五一巾帼奖”称号。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东菊教授、第一医院心内科ECMO中心护理团队分获“甘肃省五一巾帼奖”先进个人和集体称号。扩展阅读:张东菊教授张东菊,女,河北邢台人,中共党员,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十二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第十届甘肃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主要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环境考古学研究,围绕史前人类向青藏

    查看详情

    2022

    10-14

  • 【我们兰大人】周一欣:一心为教学
    【我们兰大人】周一欣:一心为教学

    2001年9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学生,经济学专业的周一欣也在这里迎来了自己的大学新生活。“我们01级是榆中校区的第一届学生,当时这里除了一个食堂、一栋教学楼和零散分布的宿舍以外,没有任何东西。所以我们常开玩笑说榆中校区的树是我们栽的,路是我们开的。”回忆起进入兰大读书的经历,建校初期环境的艰苦与后来同学们“开路栽树”的冲劲儿让现任经济学院教师的周一欣印象深刻。彼时的周一欣没有想到,自己与兰州大学的缘分会长达20多年之久。而当初那一棵棵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也早已苍翠挺拔,

    查看详情

    2022

    10-13

  •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研究团队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雨季转型新特征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研究团队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雨季转型新特征

    与广为人知的中纬度地区一年四季不同,通常热带地区一年多为干、湿两个季节,对应旱、雨季或冬、夏季。赤道附近个别区域呈现一年两度雨、旱季。研究表明,在全球增暖背景下,热带地区总体呈雨季缩短、旱季延长的趋势。近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胡淑娟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玉平研究员合作揭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地区雨季和旱季的转型变化新特征,指出一年两次雨、旱季的地区正以每十年31000平方公里的速率扩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

    查看详情

    2022

    10-13

  • 兰州大学在2012-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各校入选项目排名位列第七
    兰州大学在2012-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各校入选项目排名位列第七

    近日,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梳理了2012年至今我国获得“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42所高校排名情况,兰州大学以3项获奖结果并列排名第七。扩展阅读:牦牛基因组及对高海拔的生命适应2012·刘建全教授团队2012年,我校生态学院、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刘建全教授研究团队完成的“牦牛基因组及对高海拔的生命适应”项目就入选了“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也是我校科研成果首次获评该奖项。牦牛是生长在青藏高原的特殊牛类家畜物种,对高海拔地区严寒、低氧、缺草等恶劣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为藏族

    查看详情

    2022

    10-13

  • 【拾光记】造火箭、发nature、攻关抗癌药……这些兰大毕业生,如何过上了我希望的30岁?
    【拾光记】造火箭、发nature、攻关抗癌药……这些兰大毕业生,如何过上了我希望的30岁?

    无论是解决“卡脖子”难题“上天入海” 勇立潮头还是故宫考古、研发抗癌药、讲好中国故事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兰大人十八大以来兰州大学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持续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的新时代人才喜迎二十大专题栏目——拾光记第二期采访了十二位来自不同行业平均30岁的 兰大毕业生毕业几年后,他们是不是过上了「我希望的三十岁」三十岁,成为嫦娥牧星人中国电科54所航天专业部 高级工程师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级硕博连读“如果给我的孩子介绍我的工作,我就指着新闻联播里的嫦娥卫星,说爸爸就是‘牧星人’。”刘子龙

    查看详情

    2022

    10-10

  • 喜迎二十大,青春向未来——萃英学院举办师生欢度国庆暨迎新晚会
    喜迎二十大,青春向未来——萃英学院举办师生欢度国庆暨迎新晚会

    盛世同辉鉴华章,红韵满城迎国庆。10月1日,萃英学院在榆中校区芝兰苑举办了“喜迎二十大,青春向未来”师生欢度国庆暨迎新晚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萃英学院院长严纯华教授,校长助理、萃英学院执行院长贺德衍教授,萃英班学业导师,学院班子成员、教职工及全体学生参加了晚会。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带来了丰盛的视听盛宴,“青春的朝气,凝聚起萃英山下蓬勃的力量;奋斗的诗歌,编织成百年兰大跳动的音符。”《我们都是追梦人》的开场快闪点燃全场,2021级生物萃英班同学演唱的歌曲《这是我一生中最勇敢的瞬间》,2020级生物

    查看详情

    2022

    10-08

咨询热线
400-0966-658